Solange 'When I Get Home'

凌晨4:13

(Solange 'When I Get Home')


    ‘A Seat at the Table’在音樂的領域標記了索蘭吉(Solange)的地位,甚至比以往更高,相較於2012年的迷你專輯’True’,泡泡舞曲已不再滿足她,趨向靈魂表現的演出更能襯出純粹的重量。你可能會在聆聽它時感到困惑,’When I Get Home’這個主題上發揮,範圍模糊的界線上(甚至沒有邊界),討論認同以及記憶,種族音樂的標籤於天秤兩端較量,漫無目的的編舞,就像她吟唱地那樣:”Things I imagine / I saw things I imagine”

    Dev Hynes(血橙Blood Orange)EP後的回鍋,同時也代表新作品會有不失流暢的表現,迷幻靈魂樂所溢出的飄渺感,讓人往前回溯到”Looks Good with Trouble”上,他們在舊有的相處模式中找出新可能,例如在當中融入爵士。

      同樣在樂壇的親姊妹碧昂絲(Beyoncé),電子元素是區分她倆的好方式,同時你也會察覺John Carroll Kirby身在製作人之列,「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」為”Stay Flo”的軟性抗議,相較於親姊的”Formation””Almeda”帶聽眾至家鄉休斯頓作為源頭,質地柔軟卻堅定,充分表達了認同及信仰,同時也避開可能被形容為激進主義者的頭銜。上一張專輯的”Don’t Touch My Hair”利用頭髮隱喻黑人文化意象,而更具有辨識度的膚色則成為當前的焦點,”My Skin My Logo”藉由對唱,交替著喜好,詩一般的結構,使人聯想到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所寫的《種種可能Possibilities》,無形中的偏好成了個性,最終匯聚成巨大的思想及人文背景。

        背棄了結構音樂,索蘭吉在'When I Get Home'裏聽起來更自在,取樣拼湊出的完整,和她即興的轉音,的確勾起了舒適的記憶,對於歌手來說是家的概念,但未必是聽眾心之所向,糖果烤漆與蜜糖誘惑嗓音,堆疊的層次感再次重塑她給予的形象。


© 2019 Reviewreviews Copyright.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

LIKE US ON FACEBOOK

POPULARITY

Subscribe